023-67484209
一个电话 • 贴心服务
懒人经济、疫情宅家,餐桌变局正引导着消费习惯发生变化,省去了买菜切菜、下锅翻炒等过程,只要一加热就能食用,这也是当前预制菜能被年轻人喜欢的原因。
预制菜的未来有机遇,亦有迷雾。
与以往饺子、包子等简单品类不同,近两年,预制菜向更多复杂菜品延伸,例如海底捞的“自热小火锅”,西贝莜面村的“贾国龙功夫菜”。
从速食食谱的不断扩张,到餐馆使用预制菜品,都印证着餐饮工业化的趋势。
一些餐馆甚至开始以“没有厨师、没有厨房”为号召,在节省租金薪资支出的同时,得到了食客的认可。
当然,要下诸如“厨师消失在后厨”“厨房与烹饪解绑”之类的断言还为时过早。但预制菜的潜力巨大已是不争的事实。
毕竟,并不是每一顿饭都得是无比惊艳的珍馐美馔。可批量复制的食品,未必是最佳的答案,或许也能成为不错的生活选择。

有人估计,我国的预制菜规模已达到约3000亿元。预制菜行业也催生出一定的消费习惯。
与此同时,行业仍面临一些挑战。一方面,追求新鲜,是国人长久以来的饮食习惯,即便是五谷杂粮,也讲究“新米、新面”。
冻货、存货、工业出品的预制菜,在新鲜度、口感层次上很难与现炒现做的菜肴相媲美。一些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的菜肴,也只有现做现吃才会有独特的风味。
另一方面,国人饮食习惯与海外大相径庭,“南甜北咸东辣西酸” ,中国人口味之杂,仅在地域饮食偏好上就难以统一。
再者,各地域菜系不同,人群口味也难以统一,要将预制菜的标品规模化,其中的变量因素过多。
中餐的口味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,拿简单的番茄炒蛋来说,就有“南甜北咸”的差别。
质量稳定却相对单一预制菜,如何满足消费者更为丰富和差异化的饮食要求,是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要迈过的一道门槛。
面对美味与省事的矛盾,每个人都在寻求最优解。劳累了一天回家,那些无需摘菜洗菜、查找菜谱、简单炒炒就能上桌的半成品,为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新可能。
亲人来访、好友相会,也不妨“夜雨剪春韭,新炊间黄粱”,采摘或购买新鲜的蔬菜,现淘米煮饭,做成可口的饭菜,好好款待一番。
不论是哪种情形,食物中的人间百味,都需要用心品尝。这正是:效率口感兼顾,品种类别丰富。便捷预制菜品,映照发展进步。